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正文 新闻热线:15510148300

面塑艺人周必良:指尖传非遗 巧手塑精彩

        江苏阜宁,金沙湖畔,有喻口古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13年初,阜宁县斥资千万,历三年建设之功,遂使古镇焕然一新,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乃使喻口古街成踏青怡情,觅胜爽心之地。
        喻口古镇,有面塑艺人周必良,指尖传非遗,巧手塑精彩。或神话典故、或历史人物,或卡通造型,或飞禽走兽,面塑作品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常使游人驻足,爱不释手……,遂使“面人周”之名不胫而走,声名大噪。


 
       指尖有绝技,巧手捏面人。周必良每被人要求展示绝技,工作室中,一桌、一椅、一面团、数把工具而已。在周必良手中,小小的面团几经捏、搓、揉、掀,点、切、刻、划,人物的身、手、头、面便跃然而出,加之披上发饰和衣裳等细节,一件造型精美的面塑作品便栩栩如生地脱手而成。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谈及面塑的“前世今生”,周必良颇多感慨,过去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周必良,今年58岁,是来自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的农民,现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代表作品有关云长单刀赴会、穆桂英挂帅、姜太公钓鱼、八仙过海、武松打虎、司马光砸缸救人、龙飞凤舞、嫦娥奔月、四大美女、天女散花、麻姑献寿等,融历史、人物、典故等于一体,件件栩栩如生,各个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经济复苏,民心思进。当时,年仅25岁的周必良,因偶然原因初与面塑结缘,少年人意气风发,学习劲头十足,遂一边学习,一边因陋就简在街头摆摊卖艺,一发不可收拾。
       周边群众对面塑的认可和喜爱,或者说周边群众对传统手工艺术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周必良的想象。群众的尊重、可观的收入、自身的爱好,多种因素作用下,周必良萌生了将此作为事业来经营的念头。而要想以此为生、以此为业,必须精益求精,必须不断创新、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是,他毅然放弃的当时的安逸生活,开始了四海漂泊、摆摊卖艺、遍访名师的艰辛之旅。
        多年来,周必良师从辽宁铁岭民间艺人周师傅,其后,又辗转各地,游历山东、上海、无锡等地,一边做街头艺人,一边寻找民间高手拜师学艺,师从多家而不拘于形,融汇贯通做到胸有成竹,不断磨砺技艺,践行学无止境,力求精益求精。
        之前几年,周必良在无锡南塘街,经营面塑生意,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因为技艺精湛,声名鹊起,名闻乡梓。近年来,随着喻口古镇的重建,当地负责人以免费提供场地的优惠,请其回喻口古街坐镇发展,其欣然返乡。周必良说,我是阜宁人,我当为家乡的这片热土留下自己的足迹,传承下这门手艺……
        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必良表示,和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面塑也在机器化大生产的变革下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险,愿意去学习面塑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关于面塑的美好的传说与寓意也渐渐少有人知。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第32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启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面塑这一民俗艺术在“保护非遗”的大环境下或许也能迎来新的发展。 
        近年来,面塑多了点商品、文化艺术品的意味,少了点过去亲友街坊间一起制作的趣味和亲切感。但无论如何,看着制作完成的面塑,人们总是不得不感慨,心灵手巧的面塑人真是指尖捏百态,巧手塑精彩,把面“塑”成了真正的艺术。
        面塑的创作,需要十分的投入:由于体积小,手中的竹刀要准确精心;由于易风干,拟定的手法要麻利快捷。无论纤细的眉眼、头饰,笑意盈盈的口型,还是优雅裙裾的图案,千变万化的衣纹,周必良都力求形神毕现,灵动斐然。嫦娥奔月、四大美女、天女散花等作品,人物眉眼清晰,长裙飘舞、体态婀娜,仙女下凡,很有感染力。姜太公钓鱼,姜太公临渊而渔,意态悠闲,隐士高贤之态,惟妙惟肖。
        在历史典故与人物的刻画中,周必良作品《关云长单刀赴会》十分出色,面塑中,关公衣甲鲜明,造型逼真,美髯公胡须根根分明,手持青龙偃月刀似可斩天灭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呼之欲出。(王富亮)









友情链接

中国商务新闻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中华网 正义网 中国纪检监察报 法制网 中国科技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经济网 红网 新京报 中工网 北京网站建设公司

战略合作

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