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人物 > 正文 新闻热线:15510148300

生命的厚度

       前天,冬月十九日,天空蔚蓝,阳光和煦,众多人自发从郑州来到巩义一个偏僻山村,在一处荒草掩盖的小坟头前,默默肃立,敬献鲜花,寄托哀思。三年前,原郑州晚报社记者、郑州市委组织部处长王延峰同志突然离世,时年45岁。才俊英年玉损,令人无不惋惜!

  山峦绵延,小河淙淙,树林郁郁环绕着农家,此乃美丽的巩义新中。30多年前,王延峰同志从这里考入高等学府,然后步入工作岗位。漫步沟沟岭岭,静听小溪潺潺,仿佛在讲述延峰的故事。

  “双强”干部,这是中国党建史上曾熠熠闪光的名词,曾几何时,选拔双强干部成为郑州在全国叫得响的一项组织工作。“双强”的创造者就是延峰。时间回到2003年,当时全国基层党组织整顿轰轰烈烈,“选准一个人,带动一方民”,“选好领导,富裕全村”,各种宣传有声有色。但是一年多过去了,对挑选优秀干部这项工作的表达各地相当混乱。当时,王延峰同志是郑州晚报驻新密站记者,他仔细翻看新密市典型材料,认真查阅各类报刊报道,陷入了长久沉思。其中一篇关于选择有自富能力和带富能力的人当村干部的文章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对这一解释基本认可,但要命名“双富”,总觉得不准,大有“为富不仁”之嫌疑,不足以表现备选村干部的先进性。又经过数天思考,几番斟酌,他写的消息"新密大力选拔双强村支书"发表在《郑州晚报》一版,后来他多次以“双强”为关键词作报道,于是选拔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干部,深入人心,逐渐演变为全市、全省的共名词,成为全国党建的一个强音。

  “不怕苦累”是延峰的一大特点,在平时工作中他从不讲条件,不讲困难,总是默默无闻地干好工作。当记者时,他经常奔波在田间地头,与群众促膝交谈;深入企业车间了解工人生产生活,他说只有这样写出的东西才真实、有生机、有价值。夏天,他坐在屋写稿,汗珠从额头直往下流,干脆脱掉半袖衫,光着上身奋笔疾书。坐累了,他脱掉鞋子,半蹲在凳子上,唯闻笔尖沙沙之声。见此情景,人们无不叹服,其敬业之精神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在他分管新密的三年多时间里,跑遍了全市所有乡镇,走访了上百个农民和普通职工,每年手写的重要文稿达100多篇。

  选拔到郑州市委组织部工作后,延峰同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勤奋努力,各项工作始终走在系统前列。特别是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他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各县市区调研,到村组听取群众意见,根据中央及省委会议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创立了农村新型组织管理模式,为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4年前,他被查出得了一种疑难病,做了一次手术比较成功,但是医生称一旦复发十分危险。延峰不以病为然,在平时身体困扰不断的情况下,毅然坚持工作,时常很晚了还在办公室改写材料,翻阅资料。他总是精益求精,力求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完美。有一年夏季的下午,我找他请教一个问题,见他在办公室忙来忙去,时断时续咳嗽,在我的一再劝说下,他才让我陪他去附近医院看看,他对医生说感冒好长时间不见好,医生开了点药让他吃。我知道他原来病情的厉害,提醒他别随意吃药,找个专职医生,他只是笑了笑。走到单位门口,他高举着手挥了挥,大声说道“再见,我要去上班了!”目睹他远去的背影,我的心波涛汹涌,这难道是一个病人?一个随时与死神相遇的人吗?延峰就是这样针对疾病,笑然面向人生,其气魄何等的壮烈!“他真是个好人,不管老少,谁都能说得来,乐意帮助人呐!”在追思中,村里的一位大伯不停地这样说。

  年龄在他45岁时画上了句号,生命的长度是那么的有限,但生命的厚度却显得如此重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延峰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毅然活着。他的音容笑貌长留人们心中,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并且不断广大传扬!

  (作者:新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李绍光

友情链接

中国商务新闻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中华网 正义网 中国纪检监察报 法制网 中国科技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经济网 红网 新京报 中工网 北京网站建设公司

战略合作

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