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三农 > 正文 新闻热线:15510148300

晓事一桩|别忘了家乡话 做一个有趣的人

    央广网北京12月17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的背后更包含着很多家乡味道。很多方言的语言词汇生动形象,非常有趣。不过,有调查发现,如今很多进城的年轻人不愿意说方言,有意回避说方言。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乡村之声节目主持人天晓:

  普通话沟通方便但稍显呆板,方言就显得灵动了很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出了极具各地特色的方言。有人总结了,东北话直、西北话硬,湘贵川话透着辣,吴侬软语听着柔,台湾腔调腻死人。

  方言早就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了,它折射出了更多的家乡味道。走在大街上,一个陌生人一张嘴说方言,好像马上就会在他身后展现出一副山水人文画,当地独特的风景、有名的小吃、还有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五颜六色,趣味盎然。

  方言的有趣还催生了各种段子。在东北大街上,眼看着路人你一句我一句“你干哈啊!”就要动手!警察上来,一句“你俩该干哈干哈!”成功化解危机。一句话一出戏。

  广东话管“什么”叫“咩”,而广东人说话又习惯在结尾加“咩”字。有人戏称,两个广东人聊天,彼此没太听清,对话就成了,“做咩?”“咩?”“咩?”乍一听,发音有点像羊叫。所以广州羊城由此得名。当然,这绝对是段子,一笑而过就好,千万别当真!

  前不久朋友圈里流行的北京话听力考级,把北京人慵懒的方言发音方式夸张到了极致。西红柿炒鸡蛋变成了胸是鸡蛋。公安局变成了关局。博物馆变成了脖儿管。

  类似的和方言有关的段子还有很多,有时候我在想,掌握一门方言是一件多么有趣和自豪的事。可是,《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份调查显示,离开家乡后,只有23.6%的受访者经常讲方言,仅21.7%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方言讲得非常地道。

  说方言,为什么不愿意呢?

  还记得有一个段子,说进城打工的翠花、秀兰、二娃、狗剩,到了北京上海的大城市,名字都改成了Linda、Mary、Vivian、George,他们也小心翼翼地藏起了自己的口音,生怕别人说自己土。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说方言,是因为觉得方言不够洋气不够现代。进入大城市的年轻人希望快速融入城市,就直观地从穿着、语言上“开刀”了。

  不说方言,可能是工作、沟通的需要,不愿说方言,我觉得大可不必。方言本无所谓土洋,只是看待他的人心里有小九九。我注意到,觉得说方言土的人,绝大多数来自于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当地的方言被不自觉地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可是港台腔是不是方言?为什么很多人拼命要学,不觉得土呢?凭什么说“东北的马莉”就一定要比“台北的marry”土气呢?

  现在,中国的方言里,比较公认的有七大方言区,包括北方方言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客家话区、粤语区、闽语区。这些方言的语音词汇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变迁,它们用各自无可替代的方式丰富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还存在于文化艺术领域。北方方言孕育了二人转、相声;西北方言滋养了秦腔;广东方言带来了粤剧等等。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车同轨、书同文、语言同音,为了提高效率我们相同了很多,为了有趣是不是应该保留些不同。

  离乡进城,融入的心我们都有,可是融入并不是盲从,守住乡音,守住那一份自信,在大城市里做一个有趣的人吧。

友情链接

中国商务新闻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中华网 正义网 中国纪检监察报 法制网 中国科技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经济网 红网 新京报 中工网 北京网站建设公司

战略合作

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