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张文婷)保险作为农村金融的基石和前提,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提升保险业精准扶贫能力,近日,中国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保险业保障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支持中西部省份设立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支持在贫困地区设立服务民生的专业性保险公司,开展相互保险试点,支持贫困地区企业投资保险业,有效提高贫困地区保险供给,为贫困人口提供便捷实惠的普惠保险服务。
具体来看,在支持贫困地区设立专业性保险公司方面,《意见》指出要特别聚焦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保险需求。对于承接社保商办、大病保险、公立医院改制等政策性业务,具有社会治理功能,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的保险公司设立申请,予以优先支持。
《意见》还提出对贫困地区企业,或对扶贫工作曾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投资设立保险公司的,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审核,从另一层面带动更多企业落户贫困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对此,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对人民金融表示,今年以来,保监会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兼顾区域平衡,支持专业创新”的原则,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及中西部机构较少省份予以倾斜,但绝大多数贫困地区依然面临保险机构数量偏少、覆盖程度较低等问题,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需要仍有一定差距。《意见》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贫困地区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保险业精准扶贫能力。
在促进贫困地区公司良性发展的同时,保险业还将利用自身特征有效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支持双总部发展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常住人口较少、经济发展落后,难以吸引专业人才且市场份额较小,《意见》提到,允许保险公司开业时可在两个省份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展业务,通过发达地区的对接帮扶,有效解决“起步难”问题。
此外,在保险业务拓宽方面,《意见》要求贫困地区保险公司开展与扶贫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务,并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可适当增加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扩展类业务,增强保险机构对接精准扶贫的服务能力。
对于涉及贫困地区的分支机构申请,《意见》提出,保监会将予以优先支持,加快审批节奏,以提高保险服务的可及性。
《意见》还提到,为优化贫困地区保险生态环境,解决人口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呼叫中心、后援中心、信息平台等劳动密集型专属机构,以及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落户贫困地区,有效解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据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保监会还鼓励保险公司在贫困地区设立与保险产业链相配套的非保险子公司,提供医养护理、客服后援、汽车维修等多门类培训,提升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曾多次明确要求,突出大病保险和农业保险这两项保险民生工程,推动保险业打好扶贫攻坚战。
今年5月,保监会成立了由项俊波主席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创设了开发扶贫保险专属产品、降低扶贫保险费率、开展异地理赔等多项支持政策。
农业保险方面,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保险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7.46万亿元,共支付赔款1546.88亿元。今年南方特大洪涝灾害,农业保险支付赔款超过70亿元,保险赔款已成为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
大病保险方面,已覆盖城乡居民9.66亿人,累计超过800万人直接受益,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普遍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整体报销比例达到70%,个案最高赔付达111.6万元。
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已累计投资规模达55.49亿元的项目,包括绿色农业、高端生态农业、农业科技、农业水务等领域,推动成立中国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一期资金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