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书画名家 > 正文 新闻热线:15510148300

阅故宫《伯远帖》查帖中之错别字

阅故宫《伯远帖》查帖中之错别字

  在所有比较熟悉故宫<伯远帖>的人群当中,几乎都会有同样的一种感觉,就是此帖根本无法阅读。不知道此帖中到底写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内容含糊不清,态度也不明朗,所表达的事情扯东道西。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帖中的错别字颇多,才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

  但是有人却不以为然,依旧想在错误的帖文中,去寻求出正确的答案,结果是徒劳无果,真是枉费了心机,最后始终也没有能够寻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就开始责怪起了此帖中有些词句偏于古雅,字迹有些潦草、微残,所以读起来颇费推敲。

  其实不然,这些字词既不古雅,也不潦草,并不微残。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字词当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一些错别字,才造成如此的局面。

  不防冷静一点想一想,假如在一篇文章、公文、信札之中,若同时有多个错别字存在的话,那么这些文章、公文、信札等所描述的内容,就会不知了去向,有时结果甚至相反。所以此帖无法阅读的根结就在于此。现将真迹与故宫<伯远帖>做一比鉴介绍如下: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群从之宾?自以赢惠, 志在优逰。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心别如昨。永为晴古,远隔岭峤,不相胆。晋人王珣书。

  [题解]

  <伯远帖>作者王珣,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风流才子,曾官尚书令。是一位不以书法而显名的文学天才。文才特征为“言寡而旨畅”,<伯远帖>就是这一特征的代表之作。此帖以好友伯远初次外出任职为题材,篇中暗含了伯远初次外出任职的事前、事后,并未告知自己的好友王珣。而是王珣刚开始获知伯远此次外出任职之事的这一消息之后,写给伯远的一封富于感情,挥洒自如的信函。此信文通篇内容丰富,文才卓越,词辞得当。信中多处用到比喻、借代等手段,因而使得文章飘逸潇洒、通俗易懂,将文章的写作水平发挥的是淋漓尽致。是东晋时期人们学习语文知识绝好的教学材料,也是历朝历代不可多得的语文教科书,所以此帖才被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流传,这才是人们流传此帖的真正原因。

  [分评及译释]

  珣顿首、顿首:伯远 胜

  (一)珣顿首、顿首:伯远你好!这次胜任某某这一职务,

  业 情 ? 群

  业已多日十分挂念,你那里现在的情况如何?你的同事们是否

  从 之 宾 ?

  都甘心情愿的认同与服从他们的这位外来的宾客?

  (胜:胜任、指能力足以担任。业:副词,业已,已经。情:情况。群:同事们。从:认同、服从。之:他们的。宾:宾客、来宾,这里专指伯远。)[开门见山,问候与询问伯远的近况,表示关心。]

  自 以 赢 惠 ,

  (二)当然了凭借你得到了朝廷给予你封赏的赠予,祝愿你

  志在 优 逰 。

  的宏图大志在之后的事业中,定会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

  (自:副词,自然,当然。以:介词,凭借、根据。赢:取得,得到。惠:动词,封赏、赠予。志:理想、大志。优逰:是一种比喻,并不是真的要游山玩水。是用“优逰”来比喻伯远的理想、大志将会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比喻志也会像大雁一样,在蔚蓝色的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既然得到了封赏,就要展示才华。在展示才华的过程之中,也就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才能,这一过程称之为在优逰的过程。]

  始获 此 出 ,

  (三)我刚开始获知你这次外出任职的消息时,真是出乎

  意 不 克

  意外走之前你怎么也不跟我打声招呼呀!实在无法克制住我内心

  申, 心 别 如

  中的舒展,因为我的心里十分的别扭,总是想起当初你外出任职

  昨 。

  之前咱们在一起时的情景。

  (始获:刚开始获知。此:这。意:意外。克:克制。申:舒展。别:别扭,心不顺,这里读biè,不读bié是“一字异读”字。如:当初。昨:泛指过去,以前、之前。心别如昨:虽然心里别扭,但是还总是惦记伯远,思念外出任职之前的伯远的心情。更多的成分是思念和想念。)[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王珣对伯远的责怪与思念之情,和对伯远外出任职之前二人感情的想往与思念。]

  永 为 晴

  (四)但是所有的这些,却永远的变为了今天咱们所能够见

  古 , 远隔 岭 峤, 不

  到的往事,来加以回忆了,虽然咱们远隔着山高峻岭,却是不可

  相 胆

  忘记,咱们曾经在一起相互帮助,互为肝胆的友谊之情感,是高

  。晋人王珣 书 。

  山峻岭也阻挡不了的。晋人王珣亲笔书写。

  (为:变为、和之前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称变为。晴古:<晴>晴空万里,看得见、看得清楚,<古>往事,晴古是一种比喻。比喻两人之间的友谊是真真切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友情关系。借用“晴”字表示友谊的真诚程度。相胆:为肝胆相照,表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肝胆关系。借用“胆”字进一步的形象化了两人的友情关系。)[写王珣非常看重和珍惜两人几十年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友谊,希望这种传统的友谊更进一步向前发展。]

  [总评]

  本帖文是一封罕见优秀的信文。它言少意多,言简意赅,精粹醒目,节奏明快。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奇”“精”“透”。<奇>惊奇,奇就奇在它盖过了所有王氏家族中,在当时被称之为范文、范本的学习材料。于是此帖便成为了整个晋室学习的优秀教学文本。此帖的帖文实属罕见、惊奇,非常出人意料。<精>精悍、精炼,此帖文通篇文笔精悍犀利,笔力精炼无比,文章没有多余的词句,语言明快,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指导教材。<透>透彻,问题讲的透,多处运用了逻辑判断与推理的方式,以及修辞比喻、借代等手段,使文章语言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更加的具体。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而这四个部分又紧紧的环环相扣,针扎不进,水泼不进。后段搭接前段以及后语搭讪前语是自然流畅,合情合理。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讲有志青年伯远以专城居(即一洲或一郡的太守或刺史)的身份外出任职,“胜业情”就表明了这一点。但是只有得到当地百姓(群)的认可,才能使他们的这位外来宾客受到欢迎。这正是王珣写这封信最想了解的事情之一。“群从之宾”这个“宾”字写的好,宾:指(你)伯远的意思。本应归第二人称如:(汝、尔、子、若、而、乃)等。但是王珣并没有直接用第二人称来称呼伯远,而是用“宾”字来称呼伯远。这就牵扯到了逻辑常识的问题。人的认识有两种,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表面的形式上来看,伯远做了这一地区的首脑,即主人。但是从理性上分析,就本质上讲伯远只不过是一位外来的宾客,或者说是外来政权,当地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所以王珣在这里没有用常规词语中的第二人称,而是巧妙的用了一个“宾”字,来说明他和当地人之间的关系,即形式上的从属关系与本质上的从属关系之区别。

  第二部分写王珣借朝廷给予伯远的恩惠,即封赏。向伯远表示道喜,并祝愿伯远在之后的事业中,再接再励取得更大的成就。“志在优逰”并不是真的想游山玩水。而是一种比喻。用来比喻伯远的理想、大志也会像天空飞翔的大雁一样,在蔚蓝色的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比方要描写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修辞方法。在这里[志]是本体,是被比方的事物。[在]是喻词,是连系本体与喻体的词语。[优逰]是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优逰>一词用得好,它巧妙的、生动传神般

  的来比方<志>是如何有其魅力的,其词语含义丰富,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达到了词语的艺术化境界。

  第三部分写的是,王珣刚开始获知了伯远这次外出任职的消息时对个人心情的描述。因为此事来的太突然,因而没有思想准备,对于王珣的内心是一种打击。所以造成了王珣的意念始终不能克制其舒展,由于心不顺,因此心中就非常的别扭。别扭的原因,就在于伯远之前不声不响的就离开了自己,几十年的好友怎么也应当打个招呼呀!不由自主的总想任职之前的那些往事。写王珣对于伯远有责怪,但字里行间透露更多的是思念和想念,想往伯远任职之前的那些事情。帖文中的“意”字和“心”字,这两个字用的好。虽然在帖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关于友谊、友情的字眼,但是写出了“意”怎么样?它不克申,不是王珣的本意,表示出王珣重视两人友谊关系的愿望。写出了“心”怎么样?别扭如昨,想往之前的两人同甘苦,共患难,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美好时光。表示出两个人之间友情关系的来之不易。在这里责怪与思念互相衬托,突显出王珣用反面的事物责怪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思念和想念伯远的修辞手段,此写法称映衬写法。特点是红花虽好,但还须绿叶来扶持。这“红花”即思念和想念,而这“绿叶”便是责怪,用来衬托“红花”即思念和想念之情感。有了衬托的事物,这被衬托的事物才会显得更加的突出。

  第四部分写的是现在看来,之前的那些往事全部都永远的变为了,如今所能够见到的往事去回忆了。为什么呢?因为咱们相距太远,但是有一点千万不能够忘记,咱们曾经在一起相互帮助,互为肝胆的友谊之情,那是高山峻岭所阻挡不了的。帖文中“晴古”也是一种比喻,<晴>字表示天空晴朗,没有乌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友情关系。而不是那种嘴尖皮厚腹中空,虚虚假假,光说不练只耍嘴皮子的伪君子。借用<晴>字充分表达了两人之间友谊的真诚程度。<古>泛指往日、往事,指两人之间友情关系,是经过了长期时间与事实的考验,是稳定的,是牢固的。所以<晴古>一词也用得好,好就好在它除了能使语言形象生动之外,还能够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独特的作用。帖文中“相胆”一词是一种借代词语。它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借用一个跟它有着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本帖文中就是借用了人体的器官,来代替本身抽象的友情,是以“肝胆”的关系来代替两人的“友情”关系。那么运用这种修辞手段,它有如下几点好处:一、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二、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化,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三、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炼、质朴简洁。

  王珣在这么一封短短的信文当中,不但语言丰富,而且逻辑性也很强,并且还能够生动形象的给人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

  例1:“群从之宾”的“宾”字,本应和它相对应的是“主”字。但是王珣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用“主”字,而是巧妙的用了一个“群”字。这就给下文的“志在优逰”埋下了一个伏笔。在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么一幅壮观的画面,就是有一只大雁(领头雁,指伯远的理想与大志)正带领着一行行的小雁们(群),在蔚蓝色的天空自由自在飞翔的情景。这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群”“志”“优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2:帖文中的“意”与“心”的关系,即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一支光秃秃的红花显得很空洞无味,而添加了几片绿叶之后,就会突显出红花更加的美丽。“意不克申”的责怪之语,正是这幅美丽的红花加绿叶的画面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例3:是“晴古”,主要是画出了两人之间关系透明的程度。看得见,摸得着是要点。画中两颗正在跳动的心脏在那一望无际的蓝天之下,是那样的透明。看不到一丝一毫的个人私心。真真切切感受得到友谊与友情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是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考验,是牢不可破的。所以“晴古”是一幅有切身感受的,即看得见又摸得着的,非常形象具体的两人之间团结友谊与友情的画面。

  例4:是“相胆”主要是画出了两人之间关系紧密的程度。肝与胆的这幅画面,人们并不陌生,它们天生的就是一对。用来形容二人之间的友情关系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肝胆相照,互为肝胆,相互依存,不离不弃也是两人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真实的写照。

  通篇帖文重点所描述的是两人之间的友谊与友情。但是从全篇的帖文上看,却没有一词一语是讲两人友谊与友情的词语。而重点突出了“意”与“心”是如何表现的,具体表达出来的就是两人之间的友谊与友情。并用“晴古”与“相胆”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化了这种友谊和友情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这就充分的体现了王珣文才写作水平的魅力,写作水平的高深程度。于是珣词翰为宗师级别当之无愧,盖其家范也合情合理。此帖成为晋室之所慕者毫无争议,可胜任绝好的语文教学材料的要求。这才是被历朝历代的人们流传至今最为根本的原因。

  回头再来看故宫<伯远帖>,此帖中的“群从之宝”,它们的关系应当是从属关系。就是说“群”应当从属于“宝”。那么这个“宝”是什么呢?假如它是“人”,那么这个“群”也应当是“人”。假如它是“物”,那么这个“宝”也应当是“物”。但是目前在这两种情况下,不管它是哪一种都与上文“胜业情期”不相吻合。也就是后语搭讪不上前语,之后的各段更是丑态百出。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意不克申”中的“意”所指何事,是“此出”,还是“优逰”,或是“羸患”。指向含糊不清,另外既然是“畴古”,它就不应当是一封信函,因为没有收信人。应当是一篇吊唁文。假如真是如此,就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吊唁文应当具备吊唁文的书写格式,应当有悲伤之情感,重点概述逝者生前的品德与功绩,激起人们的缅怀与思念。回忆过去两人接触时的具体事实来突出逝者的美德,可贵的精神和他生前的业绩。而这些表述在此帖中根本见不到。所以此帖既不像一封信函,也不像是一篇吊唁文。就是一件胡编滥造的假<伯远帖>,是存心,有意的作伪的行为。原因是伪品有市场,一件伪品既可卖钱,又可做官,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伪品就层出不穷。

  此帖中的错别字数量之多,实在是令人张口结舌。在一篇短短的五十个字的信文中,连遗漏,带新添的错别字数量竟高达十三个字,占全帖文总数的26%,这么多的错别字,就是有再高深学问的人阅读此帖,他也是无论如何读不成句,念不成文的。无论怎样枉费心机也是徒劳无果的。

  对于讲故宫<伯远帖>是真迹的人来说,应当明白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一个人的眼睛好不好,主要是看这个人的眼珠子,而不是看他的眼眶子。如果眼珠子都瞎了,那么眼眶子再好,它也无济于事。<伯远帖>的帖文就像人的眼珠子,而故宫<伯远帖>就好比瞎眼珠子配上了好眼眶子。这副好眼眶子是明末董其昌给的,之后乾隆等人又加固了加固。至于比这更好得到眼眶子,有没有呢?回答是“有”。如宋徽宗赵佶的题鉴,印玺及宋代收藏印章等等。但是早在董其昌之前,就被人砸的粉身碎骨了。道理极为简单,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叫:“眼珠子都指望不上,难道还能指望眼眶子吗?”讲明白一点就是御府<伯远帖>都是赝品,那么宋徽宗赵佶的题鉴、印玺及宋代收藏章等还有什么用呢?于是此帖就成为了一件光屁溜的裸帖。

  将此帖变为了光屁溜的裸帖,这恰恰说明了此人就是<宣和书谱>中所讲的知者。也印证了<宣和书谱>为什么要强调知者与不知者的重要性。在董其昌之后的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却有不少的不知者,他们一味的去追求此帖的书艺,却不知此帖的涵意,一味的去追求非摹是写,却不知此帖的文章内容。

  这就是此帖知者与不知者本质上的区别。两者都知道此帖具有很高的名气,及社会影响力。其社会地位不容小视。但此帖的名气究竟在什么地方,这就是知者与不知者根本观点的不同了。知者认为盖其家范是根本。不知者认为非摹是写最精神。

  总之<伯远帖>自问世至今,一直不断的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的争议是毫无疑问的。因为真迹一般秘不示人,知者总是极为少数,有数可数的那么几位权贵者。而多数人是不知内情的。基于<伯远帖>的名气以假乱真,误猜伪帖为真迹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拨乱方正,正本清源就有了非常的必要性,以避免误导后人。

友情链接

中国商务新闻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中华网 正义网 中国纪检监察报 法制网 中国科技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经济网 红网 新京报 中工网 北京网站建设公司

战略合作

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