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雅安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要要求,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灾后重建进程,正走出一条绿而美、绿变金的特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旅游业的金山银山
清晨,位于宝兴县蜂桶寨乡和平村格包山的大熊猫文化宣传中心,早早守候在大熊猫圈舍外的游客们,支起了“长枪短炮”。等了大约50分钟,熊猫“川星”终于露面,引来大家一阵欢呼。与游客的惊奇兴奋相比,“川星”显得从容淡定。它慢慢踱到一棵杉树下,然后转过身,在树干上用力蹭了几下,便反“手”抓起树皮来……
四川省宝兴县大熊猫文化宣传中心,大熊猫“川星”正在吃竹子。(朱虹 摄)
“它今天太配合了,又是啃木板,又是吃竹子,还一个劲儿卖萌,你们运气真好。”管理员王跃清告诉记者,这里有一雌一雄两只大熊猫,“川星”是雌性,还有只雄性的叫“希梦”。说起“希梦”,王跃清满脸放光:“不得了,名门之后!”原来,“希梦”的父亲正是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盼盼”的原型。
宝兴县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因此该县也称“熊猫老家”。这里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地带,是世界上十大生物多样性之一的横断山区。境内99.7%为山地,森林覆盖率达72.7%,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分布有多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域”。在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中,宝兴县被列入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宝兴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提出了“全域景区化”发展战略:以建设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总体目标,将熊猫古城、达瓦更扎、神木垒、邓池沟等重点景区作为核心部分,把宝兴县全域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
宝兴县林业局局长苟必康告诉记者,生态资源是宝兴的第一资源,宝兴县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县禁止砍伐天然林次生林,坚决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旅游搞好了,效益自然就有了。”
如今,随着3年重建即将结束,宝兴县许多景区已经重新开门迎客。
雅安市雨城区是千年藏茶的发源地和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点,以文成公主携茶入藏为标志,这里的藏茶历史已有1300多年。中国藏茶村就位于雨城区多营镇。
管理员朱先生告诉记者,中国藏茶村是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一,也是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占地3.5平方公里,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深度融合了三国文化、西康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今年已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穿过高大气派的仿古门楼,爬上一段缓坡,就进入了藏茶村内项目之一的“世界茶种园”。茶种园占地200亩,种有国内外优良茶树106种。园内溪流、栈道、梯步纵横交错,景观亭、植物造景、花田、十二生肖铜首点缀其中。三三两两的游客漫步园中,或观景、或采茶、或拍照,怡然自得。
当地游客田先生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山林,现在抓住灾后重建契机,同时充分利用原有自然资源,既不大拆大建,又不占耕地,搞起了这个藏茶村,非常漂亮。市民不仅可以游玩,还可以亲手采茶制茶,了解茶文化。从种茶到制茶再到推广茶文化,既是农业也是产业,还是旅游。要说绿色发展,我觉得这就是绿色发展。”
飞仙关旅游景区位于雅安市东北部,是雨城区、芦山县、天全县交汇地。这里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享有“川藏线第一咽喉”、“茶马古道第一关”等盛誉,是灾后重建重点区域,目前正在打造国家4A级景区。
在位于飞仙关大桥桥头的“川藏一号客栈”,记者看到,大厅内有开水间、休息座椅、自行车轮胎、打气筒、照片打印机、咨询台。高志彬说,过往游客都能享受到这里贴心周到的免费服务。
客栈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游客的留言便笺,其中一张纸条上写道:“不知道为什么去西藏,不知道为什么徒步去。我是小兮,一个徒步在318线上的妹子。人生就该有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家店子超赞、超喜欢。”
农业走生态特色现代化之路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雅安蒙顶山成了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也成了世界茶文化的圣山。蒙顶山所在的名山区,茶园面积达35万亩,全区总人口27万,有23万人从事与茶叶相关的工作,茶叶几乎成了该区全民参与的行业。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万古乡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朱虹 摄)
站在万古乡乡政府办公楼4楼的露台上,眼前的画面令人震撼:一眼望不到边的茶园,将天地映成一片翠绿。一行行茶垅,像工笔画就,纵横有序。茶垅间栽有桂花树,球形树冠伸向空中,与低矮的茶垅形成优美的峰谷,整个茶园如碧波翻腾。这便是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村的万亩生态观光茶园。
乡党委副书记王戈告诉记者,根据雅安市灾后重建安排,名山区在万古乡红草村修建了居民聚居点——红草新村,共入住居民130户。以红草新村为中心,打造了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村民依托观光茶园,以茶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迈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灾后新生活。
“茶园几乎不使用化肥,人畜粪便都还田了,还要使用生态肥。”红草村村支书杨玲指着茶园里一片片黄色的纸板告诉记者,“这是灭虫板,利用飞虫趋光的原理吸引虫子,虫子飞到纸板上就会被粘住。另外还大量使用灭蛾灯,目的是不用农药灭虫。”
据杨玲介绍,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茶园,每亩茶园年收入可达8000元。此外,随着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加之家家都有灾后重建的新楼房,村民们还发展起了农家乐。以前这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现在仅春茶采摘,名山区用工缺口就达5万人,还需要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除了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位于天全县多功乡的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南充市对口援建的项目之一,由创意农业馆、立体栽培馆、育苗中心和高效农业生产示范区组成。园区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采取立体栽培、水培、雾培等多种栽培模式,使土地利用率达到传统种植的30倍以上;利用现代控温、控光、浇灌技术和移动式苗床生产优质种苗,带动农户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优美的环境和生产场景为群众提供一个农业观光和学习农业科技的场所。
在立体栽培馆内,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宋卫先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立体生产柱:在0.6平米的地上,有一根由6块高约2米、宽约0.5米的塑料板合围而成的六棱柱,每块塑料板掏有若干个小孔,小孔上用泡沫固定了一棵养心菜,246棵菜苗绿绿地挂满整个柱子。
宋卫先打开一面塑料板,记者看到:里面竖着一根偶尔喷出水雾的蓝色水管,养心菜白白的根须就挂在内壁,不沾一星泥土。
宋卫先说,整个园区不仅立体栽培、无土栽培,湿温肥光氧都由电子设备自动感应操控,增湿用湿帘,施肥用滴针……非常精准,既节约人力、节约能源,还节约土地。
乡党委副书记陈启良告诉记者,农业现代科技园于2015年4月建成,至今已带动天全县多功、始阳、城厢等8个乡镇建立15个核心蔬菜种植基地,带动全县蔬菜种植达万亩。
“我是‘鸡二代’,父母以前都是养鸡的。”在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山口头组的芦山钱记养鸡场内,老板钱文笑道。
据钱文介绍,钱记养鸡场是灾后重建招商引资进来的。为了抓进度和效益,现在是一边养鸡一边建设。这家100万只规模的智能化标准化生态化蛋鸡场,全部建成将占地200亩,投资将达1.96亿元,自2014年4月进场建设至今,已投入资金1.2亿元,养鸡已达80万只。
“简单点说就是‘四不’。”钱文掰着指头告诉记者,“一是料不见天——所有饲料都是通过管道封闭输送,避免了污染;二是舍不见人——圈舍大多工序都是机械操作,不用人工;三是粪不掉地——粪便都用输送带即时输出制作有机肥;四是蛋不沾手——鸡蛋全用传送带传出。”说到这里,钱文语气中多了几分自豪:“2015年建成当年,我们就被农业部授予‘蛋鸡标准化示范场’。”
在这个养鸡场,几乎看不到工人,看不到裸露的饲料,闻不到粪臭,甚至看不到一只鸡。当记者提出要拍一张圈舍的内景照片,钱文才让人徐徐卷起一面遮帘,只见巨大的圈舍内,一排排四层立体养殖架上,全是红冠白羽的蛋鸡,蛋槽内白花花的鸡蛋光洁诱人。